1. 背景
為構建香港成為「易行城市」,我們制定了香港易行度整體策略,貫徹在運輸規劃中給予行人優先考慮的理念,締造行人友善環境及推動步行成為可持續的出行模式,以配合「香港好.易行」倡議,為交通、社會、環境、經濟及市民健康帶來裨益。
在易行度整體策略下,為鼓勵市民「安步當車」,我們循易行度四大目標,即「行得通」、「行得妥」、「行得爽」及「行得醒」,制定了多項新的步行環境改善措施,當中包括設置行人導向標示、移除非必要的交通標誌和欄杆、設置行人過路平台和與行人路水平一致的車輛出入通道,及實施低速行車限制區。此外,我們亦制定了新的行人規劃框架(pedestrian planning framework)。
另外,為提供更舒適的步行環境連接目的地,我們繼續積極推展「為行人通道加建上蓋」計劃,適當地為通往公共交通設施和公立醫院的行人通道加建上蓋。
2. 改善步行環境的新措施
行人導向標示
在行人網絡沿途設置清晰、易用、連貫的行人導向系統,有助便利行人妥善規劃行程。我們於2022年年中起在西九龍近尖沙咀、中環及深水埗展示一套適用於本地市區環境的新行人導向標示系統。我們現正研究全面推行有關系統的策略。
移除非必要的交通標誌和欄杆
為騰出更多空間以締造行人友善環境,我們移除非必要交通標誌及盡量減少設置行人欄杆。我們於2019年至2021年年初在中環和深水埗的試點地區共移除約290個非必要交通標誌和約3.5公里長的行人欄杆。相關移除工程將逐步擴展至其他合適地點。
在試點地區移除非必要的「24小時停車限制」交通標誌 |
|
|
|
移除前 |
移除後 |
在試點地區移除非必要的「停車等候會被檢控而不予警告」交通標誌 |
|
|
|
移除前 |
移除後 |
在試點地區移除非必要的行人欄杆 |
|
|
|
移除前 |
移除後 |
行人過路平台
設置行人過路平台可以為行人提供一個連續而平坦的過路步道,並可鼓勵駕駛者減速和讓路予行人橫過馬路,從而使行人在橫過行車路段時更安全和舒適。我們在沙田一條有巴士途經的路段試行新設計的行人過路平台,並在平台上髹上紅褐色,令駕駛者途經行人過路處時提高警覺。此外,我們亦在有旅遊巴士途經的上環中港道試行設置同類的行人過路平台。我們會繼續物色合適的地點進一步試行這項措施。
在沙田逸泰街試行設置行人過路平台 |
|
|
|
設置前 |
設置後 |
在上環中港道試行設置行人過路平台 |
|
|
|
設置前 |
設置後 |
與行人路水平一致的車輛出入通道
我們致力改善車輛出入通道的設計,將車輛出入通道提升至和行人路一致的水平,從而讓行人(尤其是長者及行動不便人士)更暢達和舒適地横過車輛出入通道。我們在位於北區的石湖墟郵政局及位於屯門的屯門兆麟政府綜合大樓試行設置這項新設計的車輛出入通道。我們會在其他合適類型的政府建築物進一步試行該措施。
在位於北區的石湖墟郵政局試行設置與行人路水平一致的車輛出入通道 |
|
在位於屯門的屯門兆麟政府綜合大樓試行設置與行人路水平一致的車輛出入通道 |
|
低速行車限制區
為構建更安全舒適的行人環境,我們在毗鄰學校及公共屋邨的深水埗偉智街的部份路段試行實施車速限制為每小時30公里的低速行車限制區,並建造髹上顏色的行人過路平台,進一步使車輛途經偉智街時減慢車速,務求為行人提供更安全和暢達的步行環境。我們在2022年年底起,將低速行車限制區進一步推展至多條街道,包括深水埗棠蔭街、九龍城沐虹街、元朗安信街和寶樹里、沙田文禮路的部份路段、以及東區太康街和鯉景道的部份路段。我們會繼續觀察及評估其成效,以便考慮把措施推展至其他合適地區。
在深水埗偉智街的部分路段試行低速行車限制區 |
|
|
|
|
試行前 |
試行後 |
3. 為行人通道提供上蓋
為改善步行環境,我們邀請區議會建議合適的公共行人通道加建上蓋,並在施工前就選定的建議進行可行性研究和設計。
|
|
北區保平路
|
九龍城紅磡道
|
|
|
西貢銀澳路 |
屯門鄉事會路 (近時代廣場) |
此外,「為行人通道加建上蓋」計劃在2019年擴展至連接公立醫院的行人通道。經諮詢醫院管理局後,我們已檢視有大部分醫院員工及訪客經常使用,並且連接鄰近公共交通設施的行人通道走線。當確定有關走線後,我們會為在其上加設通道上蓋進行可行性研究,以落實有關措施。
4. 行人規劃框架
作為構建香港成為易行城市,易行度整體策略涉及如何處理策略性空間,其中涵蓋三個部份,包括易行核心商業區、易行市區及市鎮,以及易行綠色及藍色自然資源的連接繫。我們以行人為本的方式,制定了一套綜合考慮交通、運輸、土地用途和發展項目的行人規劃框架。簡單來說,行人規劃框架包含以下兩個概念:
方便出行的城市網格:透過分析機動車輛和行人在城市道路網絡內不同部分的相對優次,處於「外網格」給予車輛行駛的優先次序會較高,而在「內網格」則給予行人使用的優先次序會較高。 |
方便出行的城市網格示例
「連繫與地方」功能分類:透過訂定行人網絡上各行人路線的「連繫」(便利市民在地方之間往來) 與「地方」(行人道本身亦可以是一個目的地) 兩大獨特功能的重要性及綜合功能的相對優次,從而配合行人的相應需求。
行人道的「連繫與地方」功能示例
[行人道「連繫」功能即行人沿著行人道行走;而行人道「地方」功能即行人因地方(如 零售、餐飲地點)而聚集]
根據不同程度的「連繫」與「地方」重要性,我們可將行人道分為九個類型。結合每個街道類型下所建議的步行環境改善措施及考慮個別行人道的功能和特點,我們可為行人道進行規劃和設計。
行人道的「連繫("L")與地方("P")」類型
例如,「連繫」與「地方」功能較高的街道("L3/P3"街道類型)則可視為區域中心的重要行人連接通道及主要的目的地,所規劃的主要步行環境改善措施主要為提供一個宜人的步行環境,及同時方便行人有效率地通過該街道。另一方面,「連繫」與「地方」功能較低的街道("L1/P1"街道類型)可視為地區性街道,則較需要注重行人安全和街道的暢達性。所建議的步行環境改善措施的規模會較小,例如改善街道的照明設施。
在行人規劃過程中,我們會應用「連繫與地方」概念,以設計適當的提升易行度措施,包括擴闊行人路或把樓宇後移以增加行人空間、設置樓宇簷篷讓市民免受日曬雨淋之苦,以及設置低速行車限制區以提升行人安全等等。
在灣仔謝斐道擴闊行人路 |
|
|
|
擴闊前 |
擴闊後 |
為融入行人道的「連繫」與「地方」功能相對優次的概念,我們亦調整了行人道最低闊度的標準,為行人道上需要預留給行人的通道、建築物毗鄰空間,以及街道設施及綠化地帶所需的空間提供了設計指引。
綜合上述概念,行人規劃框架採用以規劃為本的方針,把易行度四大目標融入行人區域及行人改善措施的規劃、設計、管理和保養之中。它亦為設計區域和地區性的行人改善方案提供指引。
5. 落實易行度整體策略的安排
我們已按照易行度四大目標在多個地點試行新的步行環境改善措施,以締造行人友善環境,從而鼓勵市民「安步當車」,並享受步行的好處。我們會因應地區人士及商戶需求,考慮地區特色,並兼顧街道管理和對交通的影響,繼續物色合適地點推行步行環境改善措施。
具體來說,我們會尋求與相關部門合作的機會,在新發展區和適合的市區地方的行人規劃中,採用行人規劃框架與及其中的「連繫與地方」概念。
我們會總結實務經驗及參照持續試行各項新易行度措施的評估結果,更新有關指引和手冊,為長遠和廣泛地推行有關措施奠定基礎。
香港好.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