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
为构建香港成为「易行城市」,我们制定了香港易行度整体策略,贯彻在运输规划中给予行人优先考虑的理念,缔造行人友善环境及推动步行成为可持续的出行模式,以配合「香港好.易行」倡议,为交通、社会、环境、经济及市民健康带来裨益。
在易行度整体策略下,为鼓励市民「安步当车」,我们循易行度四大目标,即「行得通」、「行得妥」、「行得爽」及「行得醒」,制定了多项新的步行环境改善措施,当中包括设置行人导向标示、移除非必要的交通标志和栏杆、设置行人过路平台和与行人路水平一致的车辆出入通道,及实施低速行车限制区。此外,我们亦制定了新的行人规划框架(pedestrian planning framework)。
另外,为提供更舒适的步行环境连接目的地,我们继续积极推展「为行人通道加建上盖」计划,适当地为通往公共交通设施和公立医院的行人通道加建上盖。
2. 改善步行环境的新措施
行人导向标示
在行人网络沿途设置清晰、易用、连贯的行人导向系统,有助便利行人妥善规划行程。我们于2022年年中起在西九龙近尖沙咀、中环及深水埗展示一套适用于本地市区环境的新行人导向标示系统。我们现正研究全面推行有关系统的策略。
移除非必要的交通标志和栏杆
为腾出更多空间以缔造行人友善环境,我们移除非必要交通标志及尽量减少设置行人栏杆。我们于2019年至2021年年初在中环和深水埗的试点地区共移除约290个非必要交通标志和约3.5公里长的行人栏杆。相关移除工程将逐步扩展至其他合适地点。
在试点地区移除非必要的「24小时停车限制」交通标志 |
|
|
|
移除前 |
移除后 |
在试点地区移除非必要的「停车等候会被检控而不予警告」交通标志 |
|
|
|
移除前 |
移除后 |
在试点地区移除非必要的行人栏杆 |
|
|
|
移除前 |
移除后 |
行人过路平台
设置行人过路平台可以为行人提供一个连续而平坦的过路步道,并可鼓励驾驶者减速和让路予行人横过马路,从而使行人在横过行车路段时更安全和舒适。我们在沙田一条有巴士途经的路段试行新设计的行人过路平台,并在平台上髹上红褐色,令驾驶者途经行人过路处时提高警觉。此外,我们亦在有旅游巴士途经的上环中港道试行设置同类的行人过路平台。我们会继续物色合适的地点进一步试行这项措施。
在沙田逸泰街试行设置行人过路平台 |
|
|
|
设置前 |
设置后 |
在上环中港道试行设置行人过路平台 |
|
|
|
设置前 |
设置后 |
与行人路水平一致的车辆出入通道
我们致力改善车辆出入通道的设计,将车辆出入通道提升至和行人路一致的水平,从而让行人(尤其是长者及行动不便人士)更畅达和舒适地横过车辆出入通道。我们在位于北区的石湖墟邮政局及位于屯门的屯门兆麟政府综合大楼试行设置这项新设计的车辆出入通道。我们会在其他合适类型的政府建筑物进一步试行该措施。
在位于北区的石湖墟邮政局试行设置与行人路水平一致的车辆出入通道 |
|
在位于屯门的屯门兆麟政府综合大楼试行设置与行人路水平一致的车辆出入通道 |
|
低速行车限制区
为构建更安全舒适的行人环境,我们在毗邻学校及公共屋邨的深水埗伟智街的部份路段试行实施车速限制为每小时30公里的低速行车限制区,并建造髹上颜色的行人过路平台,进一步使车辆途经伟智街时减慢车速,务求为行人提供更安全和畅达的步行环境。我们在2022年年底起,将低速行车限制区进一步推展至多条街道,包括深水埗棠荫街、九龙城沐虹街、元朗安信街和宝树里、沙田文礼路的部份路段、以及东区太康街和鲤景道的部份路段。我们会继续观察及评估其成效,以便考虑把措施推展至其他合适地区。
在深水埗伟智街的部分路段试行低速行车限制区 |
|
|
|
|
试行前 |
试行后 |
3. 为行人通道提供上盖
为改善步行环境,我们邀请区议会建议合适的公共行人通道加建上盖,并在施工前就选定的建议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设计。
|
|
北区保平路
|
九龙城红磡道
|
|
|
西贡银澳路 |
屯门乡事会路 (近时代广场) |
此外,「为行人通道加建上盖」计划在2019年扩展至连接公立医院的行人通道。经谘询医院管理局后,我们已检视有大部分医院员工及访客经常使用,并且连接邻近公共交通设施的行人通道走线。当确定有关走线后,我们会为在其上加设通道上盖进行可行性研究,以落实有关措施。
4. 行人规划框架
作为构建香港成为易行城市,易行度整体策略涉及如何处理策略性空间,其中涵盖三个部份,包括易行核心商业区、易行市区及市镇,以及易行绿色及蓝色自然资源的连接系。我们以行人为本的方式,制定了一套综合考虑交通、运输、土地用途和发展项目的行人规划框架。简单来说,行人规划框架包含以下两个概念:
方便出行的城市网格:透过分析机动车辆和行人在城市道路网络内不同部分的相对优次,处于「外网格」给予车辆行驶的优先次序会较高,而在「内网格」则给予行人使用的优先次序会较高。 |
方便出行的城市网格示例
「连系与地方」功能分类:透过订定行人网络上各行人路线的「连系」(便利市民在地方之间往来) 与「地方」(行人道本身亦可以是一个目的地) 两大独特功能的重要性及综合功能的相对优次,从而配合行人的相应需求。
行人道的「连系与地方」功能示例
[行人道「连系」功能即行人沿著行人道行走;而行人道「地方」功能即行人因地方(如 零售、餐饮地点)而聚集]
根据不同程度的「连系」与「地方」重要性,我们可将行人道分为九个类型。结合每个街道类型下所建议的步行环境改善措施及考虑个别行人道的功能和特点,我们可为行人道进行规划和设计。
行人道的「连系("L")与地方("P")」类型
例如,「连系」与「地方」功能较高的街道("L3/P3"街道类型)则可视为区域中心的重要行人连接通道及主要的目的地,所规划的主要步行环境改善措施主要为提供一个宜人的步行环境,及同时方便行人有效率地通过该街道。另一方面,「连系」与「地方」功能较低的街道("L1/P1"街道类型)可视为地区性街道,则较需要注重行人安全和街道的畅达性。所建议的步行环境改善措施的规模会较小,例如改善街道的照明设施。
在行人规划过程中,我们会应用「连系与地方」概念,以设计适当的提升易行度措施,包括扩阔行人路或把楼宇后移以增加行人空间、设置楼宇簷篷让市民免受日晒雨淋之苦,以及设置低速行车限制区以提升行人安全等等。
在湾仔谢斐道扩阔行人路 |
|
|
|
扩阔前 |
扩阔后 |
为融入行人道的「连系」与「地方」功能相对优次的概念,我们亦调整了行人道最低阔度的标准,为行人道上需要预留给行人的通道、建筑物毗邻空间,以及街道设施及绿化地带所需的空间提供了设计指引。
综合上述概念,行人规划框架采用以规划为本的方针,把易行度四大目标融入行人区域及行人改善措施的规划、设计、管理和保养之中。它亦为设计区域和地区性的行人改善方案提供指引。
5. 落实易行度整体策略的安排
我们已按照易行度四大目标在多个地点试行新的步行环境改善措施,以缔造行人友善环境,从而鼓励市民「安步当车」,并享受步行的好处。我们会因应地区人士及商户需求,考虑地区特色,并兼顾街道管理和对交通的影响,继续物色合适地点推行步行环境改善措施。
具体来说,我们会寻求与相关部门合作的机会,在新发展区和适合的市区地方的行人规划中,采用行人规划框架与及其中的「连系与地方」概念。
我们会总结实务经验及参照持续试行各项新易行度措施的评估结果,更新有关指引和手册,为长远和广泛地推行有关措施奠定基础。
香港好.易行